周氏,名絹,淡水廳人,生於清乾隆五十三年(1788年),卒於道光二十六年(1846年),享年五十九歲。周氏早年嫁至臺北淡水廳芝蘭二堡北投頂庄陳家,是淡水廳儒生陳玉麟的妻子。陳玉麟小她兩歲,家中以經營雜貨業維生,店號為「陳柏記」。陳玉麟英年早逝,卒於嘉慶十九年(1814年),享年二十五歲,遺留下兩子交由周氏獨立撫養。周氏侍奉翁姑至孝,撫育二子,各有所成。
周氏逝世後,其堅貞事蹟合節孝旌表賞銀建坊之例,由閩浙總督劉韻珂、內閣中書陳維英奏聞,於道光三十年(1850年)旨諭立坊表揚。「周氏節孝坊」於咸豐十一年(1861)建成,因牌坊的設立,北投區豐年路一帶曾有「孝坊」之稱。在當時,如果有官員經過此地,必須「文官下轎、武官下馬」,徒步徐行,以表尊敬。
「周氏節孝坊」原為一座四柱三間三層式的石造牌坊,也是台灣唯一使用觀音山石建造的牌坊。光緒二十三年(1897年)一場大地震,使牌坊外觀受到損壞,石坊二層以上全倒塌,上方的聖旨牌及其護檐花板均墜落,後來聖旨牌被陳家收存,護檐則一度埋入土中,直至興建「陽明黃帝神宮」時才被挖起。經專家學者重新修護,並將掉落遺失部分復原,才得以回復原貌。
此牌坊明間內柱高於次間外柱,柱端超過底層護檐;柱與柱間以額枋作為接繫,明間額枋截面近方形,兩端以張口龍首為箍頭,枋心刻圓形火珠。額枋上立有花板,用垂直的竹節紋分成三堵,每一堵用陰刻,陰面詳細記載著題准建坊的年月與官職姓名。
補充:有清一代旌表節孝,有它的規矩:一要三十歲之前喪失:二要守寡廿五年以上,侍奉翁姑,育子有成,才能經由地方官府上奏禮部,予以旌表,故所以節孝坊都配有聖旨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