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卡西 Nakashi 北投文化

那卡西是一種來自日本的賣唱模式,賣唱者多在餐廳、夜總會內表演,此模式曾經在北投極度流行。那卡西樂師在民國六、七十年代,酒番盛行之際,樂師們忙著穿梭飯店間,雖然社會地位不高,但賺取的酬勞比一般公務人員要超過好多倍,讓樂師們不免自嘲是「大本乞丐」

那卡西是日文「流し」的音譯,指的是一種流動式走唱的行業,而北投便是台灣那卡西的發源地,當地許多溫泉旅館都有多個那卡西樂團,整個溫泉區的那卡西樂團達上百團之多。音樂除了當時流行的創作歌謠外,也有從日語歌曲重新填詞的作品。樂器也由最早的三味線,轉變為西洋的手風琴、吉他等樂器,後期也使用電子琴。

那卡西藝人必須熟記上百甚至上千首的歌謠,這些歌謠包括英語、日語、國語、台語等,客人點歌之後,要在幾秒內找到該樂譜開始演唱。1979年之後,隨著溫泉業的沒落和客人喜好轉為卡拉OK,那卡西這項工作也由北投溫泉區出走到台灣各地發展。

早期樂師沒有所謂的行情,隨客人喜愛給小費,一直到六十年代後期,才出現一節四十分鐘六百元鐘點費的制式行情,但絕大部份的收入,還是客人給的小費,過去飯店不會向樂師抽成,甚至還會幫助樂師,形成魚幫水、水幫魚的關係。

那卡西通常以兩人組的編制為主,一人演奏樂器(主要是電子琴或電子合成器),一人負責歌唱,形式類似1980年代流行於英、美、歐洲等地的synth-pop合唱二人組,專門演唱日本演歌或台語流行歌曲。

台灣著名的那卡西歌手:黃乙玲、金門王、江蕙、江淑娜、李炳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