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投穀倉創建於日昭和13年(西元1938年),為典型的近代產業建築,它見證了關渡平原農業發展,為北台灣僅存最完整的糧倉建築。當時屬於有限責任北投 信用購買組合所經營。日治時期為了更有效管理與改良糧食政策,台灣各地陸續成立農會性質的民間團體,常附設穀倉及碾米廠為農民服務。由於政府施行農業倉庫 法,台灣因水利設施改良而稻米生產量大增,北投及關渡平原的稻米生產量很多,所以在民國27年(西元1938年)建造了穀倉。戰後北投成立農會,繼續為農 民服務,實施肥料換榖政策,生產量又增高,農會穀倉業務繁忙,除了供銷外又有信用貸款之服務
北投穀倉平面配置呈曲尺形,包含辦公室、碾米機房及長條形的穀倉。穀倉的屋頂凸出通氣小屋頂,俗稱為「太子樓」,內部以中央輸送帶分為 左右兩邊的倉庫,為了隔熱,又有磚造拱廊。穀倉共分隔為12間,隔牆以磚砌成,內牆面樑帶上設有可作為倉內通風的開口部,牆體由紅磚所構築,約於四十公分 的間距外釘木條,並以築網鋪蓋牆面避免稻穀直接接觸磚牆的濕氣。屋頂桁架全為木結構,迄今仍保存完整,但因在指定古蹟過程遭人為破壞,目前擬先進行一部份的修復。值得重視的是碾米機設備仍為質地優良檜木所造,目前仍保存良好,為全台所罕見之實例。